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其中提到,到2025年,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对外运输大通道、城际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网高效联通,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铁路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密度达500公里/万平方公里,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全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之间享受1-1.5小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三省一市协同共建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标准等充分对接,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共享共用。
到2035年,全面建成供需能力精准匹配、服务品质国际一流、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优化、人口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门户枢纽影响力辐射全球,以智能绿色为导向的交通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运输规则、标准规范、一体化机制引领国际。
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构建一体化设施网络
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水运、民航为支撑,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为主要节点,构建对外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
第一层,打造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大能力快速运输通道,统筹优化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等内河航道、港口、机场布局,实现与国际、国内其他经济板块高效联通。
第二层,构建快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依托快速运输通道,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等为重点,实现区域内部城际快速直连。
第三层,建设一体衔接的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围绕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为骨干,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一、优化内联外通运输通道
依托沿海、京沪、京港台、陆桥、沿江、沪瑞等国家综合运输 通道,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综合运输通道,高效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完善连云港—黄山、徐州(新沂)—丽水、盐城—阜阳、宁波—阜阳等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统筹布局开发性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通道建设,实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提高区域交通通达能力。
以提升高速铁路通道能力为重点,优化对外铁路布局,贯通沿海、沿江等高速铁路,充分发挥徐州经合肥至黄山高速铁路作用,完善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环状布局,优化普速铁路网络。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强化公路对外互联互通。推进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改造,对高峰时段拥堵严重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实施改扩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积极推进京杭大运河、江淮运河、芜申运河等高等级航道建设,完善高等级航道网。
二、打造城际交通网
依托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运输主通道,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为中心,强化沪宁合、沪杭、合杭甬、宁杭、沪甬、合安、宁芜安、甬舟等城际运输通道功能。加快高速铁路连接线、城际铁路建设,利用干线铁路富余运力开行城际列车,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间1-1.5小时快速联通。
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层次结构,加快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实施打通省际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逐步实现相邻城市间高速公路直连。有序推进支线航道建设。集约节约利用通道、线位等资源,统筹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等合并过江、跨海。
三、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
统一规划建设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城际和市域(郊)铁路、道路交通、毗邻地区公交线路对接,加快构建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完善昆山、嘉善等临沪地区一体化轨道交通系统。编制《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统筹研究都市圈范围内城际铁路建设,鼓励建设中心城区连接周边城镇的市域(郊)铁路,研究选择合理制式与周边毗邻地区衔接,充分利用既有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升轨道交通服务重要旅游景区的能力,研究规划水乡旅游线、黄山旅游T1线等项目。强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和潮汐车道布设。加强静态交通能力建设和设施管理,分类优化城市中心区、枢纽周边区域、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停车设施布局。加强城市道路环线、联络线等建设,推进干线公路过境段、出入口路段升级改造,在城镇密集地区实施普通国省干线提质工程,提高部分路段建设标准,推进繁忙路段扩建、改线或立交改造。
四、强化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和辐射功能
重点强化上海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联动苏州、南通、嘉兴等打造国际门户枢纽集群,提升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舟山等枢纽国际服务水平。加快连云港、徐州、无锡、温州、金华—义乌、蚌埠、芜湖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淮安、湖州、阜阳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不同层次枢纽城市分工协作。
优化城市内客运枢纽站场层次功能与空间布局,以重要枢纽站场为依托,推动支撑对外、城际、都市圈不同空间尺度轨道交通同站布置,实现同站高效便捷换乘,具备条件的要实现同台或立体换乘。分类构建各层次站场集疏运网络,强化重要站场间快速直通。规划建设上海浦东、南京北站、杭州西站、合肥西站、合肥新桥机场站、宁波西站、苏州北站、温州东站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推进上海浦东机场、南京禄口机场、杭州萧山机场、宁波栎社机场等既有枢纽改造升级,实现对外运输通道和城际交通网有机衔接。规划建设上海松江南站、南京仙林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城际交通网与都市圈通勤交通网一体衔接。推进长三角地区内各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融合发展,推动实现多网合一。
统筹推动物流枢纽建设,发挥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优势和物流 枢纽经济要素聚集优势,整合区域内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仓储服务、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促进物流与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培育物流、信息、金融等高度融合的服务新业态。强化区域内物流枢纽功能错位与协同发展,推动枢纽间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业务运营协作机制,加强标准协同和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多式联运特别是铁水联运体系建设,推进重点港区进港铁路规划建设。
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主动适应新一轮国际经贸格局调整和全球产业链分工,强化国 际枢纽机场与周边干线、支线机场协调联动,优化提升港口国际供应链位势和价值链协作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一、构建协同联动的世界级机场群
提升航空枢纽综合服务功能。统筹长三角地区航空运输市场需 求和机场功能定位,优化配置各类资源,通盘考虑上海周边城市机场布局规划和建设,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航空货运发展,加强现有机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货运网络布局,充分挖掘航空货运能力,有序推进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建设。加快通用航空发展,建设南京、宁波、绍兴、芜湖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统筹优化航线网络结构。优化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机场与国际、国内主要节点城市航线网络,疏解非枢纽核心功能,完善杭州萧山、南京禄口、合肥新桥、宁波栎社等机场航线网络布局,建设全向辐射、连通性好、直达性高的空中大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航空联系,推动浦东机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
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推进机场与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建设一批以空铁联程联运为核心的现代航空枢纽。全面提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管理水平,完善联通浦东机场和苏浙皖的轨道交通体系。研究推动干线铁路引入杭州、南京、宁波、温州机场,推动地铁线路引入合肥机场。
促进航空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临空经济,加快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培育长三角地区航空经济产业群。推动虹桥地区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聚集发展总部经济、创新经济、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优化拓展国际航运服务功能。
二、推动港口群更高质量协同发展
优化区域港口功能布局。推动港航资源整合,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布局形成以上海、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南京、杭州、苏州、镇江、芜湖、南通、徐州、无锡、淮安、连云港、温州、嘉兴内河、湖州、合肥、马鞍山、安庆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沪浙杭州湾港口分工合作,以资本为纽带深化沪浙洋山开发合作。上海港以集装箱干线运输、集装箱江海联运、邮轮运输、高端航运服务为重点,打造智慧高效的集装箱枢纽港、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宁波舟山港以大宗能源、原材料中转运输及对应的江海联运服务为重点,强化集装箱枢纽港功能,集聚海事和航运服务高端要素。推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和苏州港集装箱运输优化发展。在共同抓好长江大保护的前提下,深化沪苏长江口港航合作,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苏州(太仓)港作为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发展近洋航线集装箱运输。加强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联运合作与联动发展,鼓励各港口集团采取交叉持股等方式强化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港口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安徽、江苏港口资源整合。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推进重点港区疏港铁路规划建设,结合实际向堆场、码头前沿延伸,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
协调推动江海河联运发展。高品质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国际一流的江海河联运枢纽港、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大宗商品储运加工交易基地。依托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优化整合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布局和功能,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中心建设。有序推动南通通州湾港区江海航运发展,构建分工协作、运转高效的干散货江海联运系统和集装箱、干散货江海直达系统。加强安徽、江苏沿江港口江海直达、江海联运相关码头技术改造和锚地建设,有序整合芜湖、马鞍山港口资源,提升江海联运中转功能。加快建设连云港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淮河出海通道。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推动长江淮河干流、京杭大运河和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提高集装箱水水联运比重。
协同提升航运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信息、航运交易、海事仲裁等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业,全面提升全球航运资源组织配置能力。依托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提升拓展全球枢纽港功能,在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等方面加强探索,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启运港退税相关政策,优化监管流程,扩大中资方便旗船沿海捎带政策实施效果,依托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研究在对等原则下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
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提到,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要围绕客运“一体化”、货运“一单制”、交通“一卡通”和信息服务“一站式”,加快完善长三角地区品质高端、经济高效的客货运输服务供给体系。
其中,提升客运服务能力,推进城际旅客联程运输发展,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等联程运输服务,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探索开展城际旅客跨运输方式异地候机候车、行李联程托运和城际“行李直挂”等业务。积极推进运输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
提高都市圈通勤服务品质,结合实际需求和出行规律,推进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发展大站快车、站站停等多样化都市圈铁路服务,积极推动毗连地区公交线路对接,提升中心城市与毗邻城镇、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通勤化客运水平。完善都市圈旅客联程、往返、异地等出行票务服务,推行月票、年票、积分等多样化票制。
提升客运枢纽服务水平,简化枢纽内运行流程,规避重复环节,提升取购票、值机、安检、验票等环节运行效率,推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间安检互认,推广智能化安检设备应用。依托客运枢纽建设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拓展枢纽旅游集散功能,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路线和产品。
构建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还提到,要协同共建现代化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和管理组织模式创新。
积极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试点,筹划建设长三角地区智慧交通示范项目。推动公交车、大货车、出租车、网约车等相关运营车辆信息联网互通。共同谋划打造连接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的“Z”字型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示范通道,推进杭绍甬、沪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加强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整合区域内既有平台和公共资源,依托企业平台,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围绕构建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要以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为突破,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全链条协同体制机制。依托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研究设立轨道交通协调推进机构,统筹推进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探索成立城际铁路公司,负责城际铁路投资建设,参与城际轨道交通运营,逐步实现城际铁路运营一体化。开展城际、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审批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编制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并按程序报批。
完善客运枢纽建设运营机制,鼓励以城市为主体成立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公司,统一负责日常运营。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枢纽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打造枢纽经济区。
健全投融资机制,支持三省一市研究成立交通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鼓励企业跨区域投资建设和运营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运输市场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利益共享的区域合作机制,推进港航、航空等交通资源跨区域整合。建立健全口岸、海关、联检等单位综合协作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区域“大通关”体系,优化客货过境通关政策环境。研究将沪苏浙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到长三角地区所有对外空港口岸。(梅剑飞)